- 董浩;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语言符号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本信息处理和生成中的深度思考,实现了对人类语言的理解、经验的学习、思维的模仿、决策的建议等功能,为赋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提供了技术与哲学基础。但也要警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赋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中可能导致的内容失实、价值疏离、技术依赖、算法偏见、认知驯化等风险,并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提升技术认识、提高教育警觉、强化话语规训等路径防范化解风险。
2025年03期 v.34;No.162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 陈艺端;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传递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其价值核心在于通过职业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话语叙事,实现价值观塑造与职业精神培育的深度融合。算法时代的技术渗透正持续重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生态。基于技术社会化的演进逻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视角,构建“算法嵌入”“算法越位”和“算法塑造”三个分析框架,探寻算法时代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在逻辑契合度。其体现为适应高职学生学情的算法定制的精准化适配、针对高职产教融合目标的动态化调适、内嵌于“思政+实训”机制的场景化融合。依托二者的内在契合性呈现“算法嵌入”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向,剖析“算法越位”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困境,提出“算法塑造”下构建“技术—价值”协同的话语优化路径。融通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点,为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守正创新路径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范式。
2025年03期 v.34;No.162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 孙玉洲;
精神贫困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与逻辑必然,构成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批判维度。马克思通过缜密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精神贫困的具体表征,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进而探索并提出了克服精神贫困的现实策略与路径。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反精神贫困理论的核心要义,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炼出了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制度变革是前提和基础、发展生产力是坚实基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关键环节等一系列基本经验。
2025年03期 v.34;No.162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 张云英;贺倩;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纵观中国共产党围绕推进人的现代化进行的探索历程,从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服务,培养国家的主人,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再到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服务,培养敢于革新的人,最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走出了一条中国式人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人的现代化道路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始终重视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始终重视发挥教育的支撑作用。
2025年03期 v.34;No.162 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 张世鑫;
现阶段的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赓续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劳动者主体性发挥程度有限、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滞后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以其所具有的新型劳动结构、前沿数字技术、现代产业发展模式为上述问题的破解提供了有效路径,能够赋能乡村文化劳动者主体性的激发、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新质化改造。要紧紧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各要素的组合与优化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助力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2025年03期 v.34;No.162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