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本期聚焦: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 接受理论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价值、困境与路径

    冯文博;

    接受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体系提供了创新视角。基于受众主体性的理论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过程具有强化意识形态育人功能、厚植中华文化基因、创新思政教学模式等重要价值。但从当前整体融入过程来看,仍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疏离、融入方式与学生接受偏好的功能性脱节、评价体系与学生素养生成规律的观测性偏差等现实困境。为此,借助接受理论分析框架,需从“塑能”“趣融”“育德”三个方面共同发力,即通过优化内容供给、创新方法体系和完善评价机制的系统性改革,有效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

    2025年03期 v.34;No.16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沈倩倩;金本能;

    在新时代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培育新质人才、推进新工业革命和建设新职教生态,专业群建设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技术融合、产业升级和教育生态三个维度,共同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化支撑体系。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需以产教融合为基石,以人才培育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构建“三维联动”的实践路径体系。

    2025年03期 v.34;No.162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职业教育理论

  •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张婷婷;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教育现代化、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文章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探讨其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构建多元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助力实现职业教育市场契合的作用机制,以及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激励效应、业态融合效应、市场驱动效应。文章提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四方面实践路径: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共赢;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完善人才培养基座,促进教育供需平衡。

    2025年03期 v.34;No.162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 数字化转型视域中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与推进路径

    徐烁;梁钰婷;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以技术创新为内核、遵循技术赋能理性逻辑的社会变革现象,既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引擎,也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工程。未来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但从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数字化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需要深入推进集成化,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多维协同联动,构建“三位一体”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多维保障机制,夯实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根基、构建多维安全屏障,筑牢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底线。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的效能,更好地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34;No.162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教育强国建设

  • 工匠精神普照下的技能型社会建设:逻辑、难点与路向

    曾毅;

    提倡工匠精神有助于培养大量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巧匠以及行业大师,为打造一个重视技能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融入工匠精神的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培育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德技并修育人体系的应然之策。但不可忽视的是,制度指导效能不足“、机器换人”割裂工匠育人环境“、工匠型”育人方式固化、工匠精神社会认同度欠佳等现实困境,掣肘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进程。基于此,建设融入工匠精神的技能型社会,需营造现代工匠生长环境,持续优化技能社会制度供给;拓展工匠精神培育方式,积极开发多元技能培养模式;发挥工匠培育主体作用,有效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工匠精神社会风尚,切实筑牢技能培育社会根基。

    2025年03期 v.34;No.162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 AI背景下职业教育新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张宇航;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带来新契机,也为新质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通过汇聚智能技术,变革职业教育模式;聚焦教育需求,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协同育人,营造职业教育业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工智能助推职业教育新质人才培养在技术应用层面、教育主体层面、评价体系层面的现实困境,提出技术融合创新,增强智能化职业教育基建;主体能力重塑,培育人机共生教学共同体;评价体系重构,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三方面创新模式构建策略。

    2025年03期 v.34;No.162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原则、模式与路径——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的审视

    贾广敏;

    新时代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筑牢强国之基、促进就业创业、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是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颠覆性生产力变革。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技能人才培养要坚持与产业、与地方政府和政策、与社会区域结构、与个人终身学习相结合,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原则。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主体、内容、评价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政行企校”多元培养主体的“思政引领、新质赋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一体两翼”新范式;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构建实践育人新体系;坚持改革焕新提质,打造数智“五金”新基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2025年03期 v.34;No.162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产教融合

  •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实践进路——基于产教融合的审视

    李悦;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迈向以深化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的驱动下,构建“类型特色鲜明、产教深度融合、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已成为破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服务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应当以产教融合为底层逻辑,着力破解传统学科体系中“产教二元割裂“”教学实践悬浮”等深层次矛盾。立足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与服务性等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现代化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亟需以“产教融合基因链”为核心,构建“四维贯通”的实践框架——专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师资强化双元结构、课程深度衔接岗位标准、评价有机嵌入生产过程,通过全要素协同创新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2025年03期 v.34;No.162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产教融合范式重构

    董梦梦;郭佳楠;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高等工程教育已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和科技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亟待通过产教融合范式的重构实现教育供给侧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产教融合范式研究是基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元研究,旨在通过深化院校与产业界的协同合作,构建系统化的教育模式,以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产教融合机制的萌芽、形成与拓展历程,深刻剖析“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产教融合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新工科”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相脱节、能力培养和社会要求不耦合、教学与实践的衔接难题、院校供给和企业新要求不匹配、企业的投入意愿与能力不足等。为应对上述风险与挑战,应聚焦高等工程教育规律,优化载体建设,强化多元联动,加快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进而提出基于“新工科”建设目标的高等工程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新型范式的构建路径,即在认识论上通过精准锚定产教融合育人方向、在本体论上深刻重塑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在方法论上全面革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产教融合再深化、再推进的新范式。

    2025年03期 v.34;No.162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教师专业发展

  • 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自我技术”理论的研究

    赵孔敏;兰倩琳;

    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米歇尔·福柯“自我技术”理论视角,审视当前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现状,发现其面临三重挑战,即评价制度与管理制度双重异化导致教师主体性遮蔽之困,角色定位不清与专业情意耗散引发身份认同迷失之惑,教师自我规划不足和自我关怀失衡致使自我治理乏力之难。为此,需构建内外协同的突破路径:借评价革新和教师赋权突围主体性遮蔽之困、凭反思性实践和教育家精神引领消弭身份认同之惑、以自我规划赋能和理念重构破解自我治理乏力之难,以期为破解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困境、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2025年03期 v.34;No.162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面临的风险与应对

    董浩;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语言符号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本信息处理和生成中的深度思考,实现了对人类语言的理解、经验的学习、思维的模仿、决策的建议等功能,为赋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提供了技术与哲学基础。但也要警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赋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中可能导致的内容失实、价值疏离、技术依赖、算法偏见、认知驯化等风险,并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提升技术认识、提高教育警觉、强化话语规训等路径防范化解风险。

    2025年03期 v.34;No.162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 算法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向与优化

    陈艺端;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传递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其价值核心在于通过职业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话语叙事,实现价值观塑造与职业精神培育的深度融合。算法时代的技术渗透正持续重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生态。基于技术社会化的演进逻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视角,构建“算法嵌入”“算法越位”和“算法塑造”三个分析框架,探寻算法时代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在逻辑契合度。其体现为适应高职学生学情的算法定制的精准化适配、针对高职产教融合目标的动态化调适、内嵌于“思政+实训”机制的场景化融合。依托二者的内在契合性呈现“算法嵌入”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向,剖析“算法越位”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困境,提出“算法塑造”下构建“技术—价值”协同的话语优化路径。融通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点,为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守正创新路径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范式。

    2025年03期 v.34;No.162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 马克思反精神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孙玉洲;

    精神贫困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与逻辑必然,构成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批判维度。马克思通过缜密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精神贫困的具体表征,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进而探索并提出了克服精神贫困的现实策略与路径。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反精神贫困理论的核心要义,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炼出了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制度变革是前提和基础、发展生产力是坚实基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关键环节等一系列基本经验。

    2025年03期 v.34;No.162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 中国式人的现代化的实践历程与基本经验

    张云英;贺倩;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纵观中国共产党围绕推进人的现代化进行的探索历程,从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服务,培养国家的主人,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再到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服务,培养敢于革新的人,最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走出了一条中国式人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人的现代化道路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始终重视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始终重视发挥教育的支撑作用。

    2025年03期 v.34;No.162 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

    张世鑫;

    现阶段的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赓续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劳动者主体性发挥程度有限、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滞后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以其所具有的新型劳动结构、前沿数字技术、现代产业发展模式为上述问题的破解提供了有效路径,能够赋能乡村文化劳动者主体性的激发、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新质化改造。要紧紧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各要素的组合与优化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助力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2025年03期 v.34;No.162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 构建智能康养教育生态 培育德技双修复合人才

    <正>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智慧健康学院采用“基础平台+课程模块”架构人才培养体系,现开设有智能医疗装备技术、康复辅助器具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医用电子仪器技术、健康管理及旅游管理(康养)等6个专业。拥有智能机器人、智慧康养、PT&OT&ST康复训练、智能医疗康复设备4个“产学研创”基地,共36个实训室,总实训面积达10 000平方米。

    2025年03期 v.34;No.16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 智慧健康学院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专业的五维混合培养实践

    <正>在产科教协同的“AI及机器人+医疗&康复&康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中,以“中国制造2025”和“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智慧健康学院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专业积极对接医康产业新质生产力技术,主要面向医疗设备企业与卫生机构,培养新医工融合,符合大健康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5年03期 v.34;No.162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 下载本期数据